公章,这一方寸之间的印记,不仅是公司权威与信用的象征,更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律凭证。从公章的刻制、使用、保管,到其效力的认定,乃至争议解决中的裁判思路,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复杂的法律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公章的法律属性,探讨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以及面对争议时的解决之道,以期为公司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公章法律指南。
公章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公司对外行使权力的有效凭据。然而,随着商业活动的复杂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公章争议案件频发,传统的“看章不看人”裁判思路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在实践中,存在大量公司有意刻制多套公章、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私刻公章并恶意加盖非备案公章或假公章的情况。这些行为导致在发生纠纷后,公司常以盖章之人无代表权或代理权、加盖印章系伪造或与备案印章不同等为由主张合同对其不发生法律效力。
针对上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了“看人不看章”的裁判思路。
这一思路强调在审理案件时,应重点审查盖章之人有无代表权或代理权,而不论所加盖的印章是真章还是假章。
此后,在司法实践中,“看人不看章”的裁判思路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确立。
自2023年12月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明确规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工作人员以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义订立合同且未超越权限,法人、非法人组织仅以合同加盖的印章不是备案印章或者系伪造的印章为由主张该合同对其不发生效力,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第三人可能因无法准确判断盖章之人的身份和权限而遭受损失。例如,在签订合同时,如果相对方加盖了伪造或盗用的公章,但善意第三人无法识别其真伪,那么该合同可能对善意第三人不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看人不看章”的裁判思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护,导致其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人章分离”是指公司公章与其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的实际控制相分离的情况。这种分离可能由于公司内部治理问题、权力斗争、人员变动等多种原因造成。
如果盖章之人是公司的授权代表,则需审查其是否取得公司的合法授权。这包括审查授权的范围、期限以及授权的具体内容。如果授权明确且合法,则盖章行为可代表公司意志。
公章的真实性是判断其效力的基础。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通常会要求当事人提供公章的原始样本或进行鉴定,以确定公章的真实性。
公章的合法性也是判断其效力的关键。合法的公章应经过公安机关备案,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公章未经备案或存在其他违法情形,则可能影响其效力。
在外部纠纷中,法院还会考虑相对人(即与公司进行交易或签订合同的第三方)的合理信赖基础。如果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加盖公章是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并且该信赖是合理的,则即使存在“人章分离”的情况,盖章行为也可能对公司产生法律效力。
在审查了盖章之人的身份和权限、公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及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基础后,法院将综合判断并作出认定。如果各项条件均符合规定,则盖章行为可认定为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公司发生法律效力;反之,则可能对公司不发生法律效力。
如果公司内部有章程授权等具体规定,则按照公司规定处理。这有助于维护公司内部治理的秩序和稳定性。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当事人应积极收集证据,包括公章的原始样本、授权文件、交易记录等,以证明自己的主张。
由于此类案件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当事人应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指导。
云章智能印章针对传统公章使用管理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瞄准目前集团公司用章管理风险的痛点,通过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实现用章过程可防控、可监管、可查询、可追溯,解决监管用章、异地用章等难题,降低印章管理风险,提升用章安全与用章效率。
云章智能印章可通过手机app操作,设置分子公司、事业部分级审核,从而实现人章分离、自动电子锁、远程申请、远程审批、印章全程监控、全程记录、盖章记录可溯可查,彻底解决集团公司公章监管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