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到,一纸合同盖着红彤彤的公章,办公区贴着“诚信为本”的标语,业务员西装革履满嘴专业术语——这样的公司也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这些骗局,不仅扰乱市场,损害正规公司声誉,也会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或投资者置于风险之中。
在科技日益蓬勃发展的当下,针对金融领域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今年“3·15”前后,多家券商、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警惕假冒该公司及该公司工作人员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骗局。这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通常是假冒正规公司工作人员,或通过线上聊天软件、虚假炒股理财APP,开展客户招揽、荐股等活动,诱骗投资者转账。这不禁让人想起《水浒传》里拦路抢劫的李鬼,如今一些现代“李鬼”披着正规公司的外衣,玩着行骗的把戏。
在电商平台搜索“公司注册代办”,花几百元就能买到全套营业执照副本;某二手交易网站叫卖“高仿公章”,价格不过百元;仿冒公司网站,略懂网页制作技术的人士分分钟就能搞定。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比起法律制裁,得手就能卷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更多钱财的诱惑更加切近。骗子们的侥幸心理,是此类“骗术”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市场监管的“探照灯”也存在盲区。公开信息显示,某地有一年新增企业3万余家,而该地的市场监管人员仅有数十人。更讽刺的是,有些“李鬼”公司被查封后,换个“马甲”又在隔壁写字楼重新开张。
监管部门要想赢下这场“猫鼠游戏”,得用上科技与制度的“双截棍”。在科技层面,可通过AI深度学习算法扫描全网图片,自动识别与正版商标高度相似的仿冒LOGO,还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构建可信企业身份。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法律界定与追责机制,加强处罚力度,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等。
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已经积累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比如,深圳试点全市电子印章应用服务,每个公章都有专属“电子身份证”,可在统一平台验明正身,营造高效、便利、可信的交易环境;北京近些年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对于完善市场监管以及营造“无事不扰”优质营商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消费者要练就“火眼金睛”,签合同前多留个心眼,就像买菜要先掐掐黄瓜新不新鲜。同时,记住防骗四字诀: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通过官方渠道,如公司官网、官方小程序/APP等核实信息,避免轻信他人推荐;核——实地查看办公场所核企业、在官方渠道核实产品信息,正规的理财产品在相关网站或信息登记平台都能查询;问——拨打官方客服验证;防——不明链接和钓鱼网站。此外,勿轻信暴富神话,谨慎转账。在转账前,务必核实收款账户信息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勿向个人账户或非官方账户汇款。
打击“李鬼”公司不仅是监管部门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织就防骗安全网。当每个消费者都成为“朝阳群众”,当制度设计让违法者寸步难行,“李逵”们才能安心经营,“李鬼”们自然无处遁形,消费者们也能放心消费。最后,也给“李鬼”们提个醒儿,商业社会的根基是诚信,谁要是把市场当江湖来混,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