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直径4厘米的红色印章,承载着企业最高意志的权威表达。公章既是企业法人行为的象征,也是商事活动中最核心的信任凭证。然而,这枚小小的印章却常常成为权力争夺的焦点,引发股东内斗、合同欺诈、职务侵占等复杂纠纷。近年来,公章争夺战频繁登上热搜,从当当网创始人夫妻夺章闹剧,到某上市公司高管深夜撬柜抢章事件,公章纠纷已不再是简单的法律争议,更成为企业治理危机的放大镜。
1. 意思表示载体:加盖公章的文件即视为法人线. 权利外观凭证: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公章即代表法人意志
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公章既可能成为企业对外行为的尚方宝剑,也可能异化为内部人控制的夺权利器。
2. 刑事风险:可能涉及伪造公司印章罪(《刑法》第280条)、合同诈骗罪等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章纠纷呈现出技术化、隐蔽化、跨境化新特征。企业应当从管控印章向管控风险转变,通过建立制度+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让公章回归其本应有的法律工具本质。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判例中指出:印章的真实不等于意思表示的真实,对公章的过度迷信恰是商事活动风险的根源。唯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印章治理体系,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法律底线,避免章显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