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宣布破获一起新型特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查获包括手机号在内的公民信息100余万条。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2016年上半年,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线日 中国网)
私人号码成了“公开信息”,手机用户不堪其扰。到底是谁卖了我的手机号?莫名被发短信,被各种商业信息骚扰,估计使用手机的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人们很少去较真,明明知道这是垃圾,却又被动接受着。即便是潜意识中带着厌恶感,但打心里却不愿意为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大费周章。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什么?各种造成“信息裸奔”的境况,到底是谁造成的?需不需要一个说法?答案应该是固定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这个信息并没有触碰到核心利益。譬如因信息被盗,银行卡被盗刷。但这并代表社会对些存在垃圾的忽视,因为这种存在并不单单是无意识的产物,更多带有一种牟利的原始积累。恰恰这种原始累积建立在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怎能对此忽视不见?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也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但是,信息安全的脚步也应该跟得上。很多时候,这个脚步不单单是法律的设立更新和针对性要跟的上。更需要适配的法律监管更要发力。就像猫和老鼠,现在的网络执法标尺是有了,执法措施或者力量是否能够跟的上,这是需要值得考虑的。再则,手机既然是运用网络来监管,每个网络都需要运营商来管理,管住这些运营商,掐住利益的脖子,或许更来的痛快有效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