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款大模型集中展示,50余款AI终端产品全景呈现,60余款智能机器人集群亮相,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新品登场……前不久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让人感受到人工智能已经触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为生产活动带来巨大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深远。当前,智能制造正呈现出清晰的发展方向,多技术的融合愈发深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深度的融合,构建起更为智能高效的生产体系。“人工智能+”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改造推进作用,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有最直观的体现。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被赋予人工智能后,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进行调整。通过建立质量预测模型,能够提前测算出哪里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从而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例如,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生产线上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成功将产品次品率降低了15%,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不止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它更深刻地作用于制造系统的逻辑结构、组织方式与治理能力,推动制造业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从人控系统向人机协同演进。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正在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与价值链条。加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与应用落地,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破局突围、迈向高端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在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672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90项,孵化企业182家。202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全球共有22家制造业创新企业入选,其中来自中国的企业有13家,占比接近60%,创历史新高。至此,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
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比如,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的高性能芯片、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以及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研发能力较弱,高性能计算集群建设相对滞后;关于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的国家标准还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在对标、评价的时候存在“水土不服”;人工智能衍生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风险问题。
基于此,推动智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要多措并举,稳妥施策,补齐短板,构建“人工智能+制造”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要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驱动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大对高端芯片、算力算法等“卡脖子”领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等于一体的体制机制,明确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边界,确保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过程合理合法。
分级分类推进标准制定,有效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和安全保护意识,强化风险研判与应对能力,培育企业对商业机密、用户信息和供应链数据等内容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相关企业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难点,打造独立自主、创新引领的完整产业技术链。要强化产业协同,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研发新型智能装备和促进技术变革,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机注入强劲动能。